□本報駐東京記者張超
  日本政府9月11日部分公開了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調查問詢記錄。2011年3月,受東日本大地震影響,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泄漏,對民眾健康、環境、日本經濟均造成惡劣影響。此次公開的記錄涉及該核電站站長吉田昌郎(已故)、時任首相菅直人以及前經濟產業大臣海江田萬里等19人,其中被稱為“吉田調查記錄”的吉田昌郎的調查問詢記錄最引人關註。
  日本政府曾決定不公開這些調查記錄,但是幾個月前《朝日新聞》等媒體已經通過採訪獲得了“吉田調查記錄”併進行了報道,由於在報道中對“調查書”出現不同解讀,導致此次日本政府決定公開部分調查記錄。
  對還原核事故真相意義重大
  福島核電站事故調查委員會主要對相關責任人772人進行了問詢,時長共1479小時,“吉田調查記錄”屬事故調查一部分。因吉田昌郎在事故發生時是福島核電站的負責人,所以“吉田調查記錄”對還原福島核電站事故後真實應對情況具有重要意義。
  “吉田調查記錄”共50萬字,分7部分,約有A4紙400多頁,內容主要是日本政府福島核電站事故調查、查證委員會從2011年7月22日至11月6日對吉田昌郎進行的13次、共計29小時16分鐘的問詢情況記錄。
  “吉田調查記錄”內容極為詳細,採用一問一答的記錄方式,問題細緻到吉田在某一時間點採取了什麼行動、當時的想法等。時任事故調查、查證委員會委員長畑村洋太郎曾稱,“吉田調查記錄”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不過應吉田本人的要求,日本政府一直沒有公開調查書的內容,日本國會議員也無權查閱。
  《朝日新聞》於今年5月對“吉田調查記錄”進行了系列報道,併在當月20日的報道中稱核電站事故發生後第4天,90%的電站工作人員違反吉田發出的於近處待命的指令,擅自撤至較遠的福島第二核電站,當時留在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員工只有69人。在這期間,第一核電站2號機噴出白色蒸汽狀水汽,4號機發生火災,正門附近的輻射量達到最高值。
  《朝日新聞》對“吉田調查記錄”進行獨家報道後,《產經新聞》、《讀賣新聞》等也紛紛獲得了“吉田調查記錄”併進行了報道,還批判《朝日新聞》曲解了調查書的內容。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9月11日舉行記者會就公佈“吉田調查記錄”的理由表示,目前數家報紙對吉田的問詢記錄斷章取義地進行報道,背離了當事人的初衷。
  記錄描述事發後應對細節
  現在公開的調查記錄已經可以在日本內閣府網站上查閱。記錄證實,首相官邸當時對向反應堆註入海水冷卻持慎重態度,而東京電力也擔心註入海水後受鹽分的影響,機組將無法恢復使用,因此消極對待灌註海水。
  處在第一線的吉田認為不能註水不能停,在無淡水可註的情況下必須註入海水。根據首相官邸的指示,東電曾命令吉田停止註入海水,而吉田明裡接受命令但實際上並沒有停止註水。事實證明吉田的決定避免了事態發展至最壞的狀況。
  在調查書中吉田回顧稱,2011年3月14日2號機組燃料棒完全暴露在外,而且無法實施減壓和註水作業,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就會發生爐心熔融,引發格納容器爆炸,放射性物質會完全擴散至空氣中,最壞的結果將是“東日本毀滅”。
  就核電站工作人員擅自撤退至另一核電站一事,吉田在調查書中稱,15日早上他指示除搶險必要人員外,其餘職員撤離抗震中心樓,當時他的本意是讓這些人員退避到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輻射量低的地方待命,並沒有想讓這些人員撤至福島第二核電站。但是,吉田隨後也稱,如果當時職員按其指示在周邊待命的話,即便帶著防毒面具,暴露幾小時後也難以保命,仔細想想撤至福島第二核電站是正確選擇。
  《朝日新聞》在對此情況的報道中,由於使用了類似“抗命撤退”表述,並迴避了事後吉田對職員行為的肯定評價,而遭受質疑。
  朝日新聞社社長出面道歉
  在“吉田調查記錄”等調查問詢記錄公開的當天,朝日新聞社社長木村伊量召開記者會,宣佈撤回今年5月20日有關“吉田調查記錄”的報道,並向讀者及東電相關人員道歉。
  木村稱,經過社內詳細調查後認為,“抗命撤退”這種表述及報道原標題並未有確鑿證據。但是,木村在致歉中也表示,如果沒有《朝日新聞》的獨家報道,也許“吉田調查記錄”內容不會被世人所知。正因為深知這一調查記錄問世的重大意義,所以更對報道內容出現錯誤感到痛心疾首。
  木村稱,採編人員解讀“吉田調查記錄”時存在先入為主,把關不嚴的錯誤,此外出於對信息源的保護很少有記者進行信息共享,因此沒能進行有效的印證工作,導致報道失誤。《朝日新聞》將儘快成立以新編輯負責人為中心的“信賴恢復與重建委員會”(名稱暫定),從各種角度檢查採訪和報道中可能存在的紕漏。
  針對報道所造成的影響,朝日新聞社已向第三方機構“報道與人權委員會”提出審查申請,審查結果將及時在報紙上公佈。
  (原標題:日本公開“吉田調查記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fcxidfuxhdcp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